①根據競賽規(guī)則,每支賽隊最多可安排3名參賽選手同時進入賽道。 ②參賽隊伍將通過控制器或UWB定位技術的方式推動機器人前進。 ③北京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城市之間科技有限公司等參賽隊伍已對參賽機器人進行了適賽化改造。
《科創(chuàng)板日報》4月18日訊 今日,北京亦莊揭曉了2025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參賽陣容。
此次共有21支隊伍參賽,其中既有來自企業(yè)或研究機構的隊伍,也有清華大學、北京科技職業(yè)大學等高??蒲薪M織。根據《科創(chuàng)板日報》基于公開信息統(tǒng)計,已知有7家企業(yè)將攜自家研發(fā)的機器人參賽,其余機構則大多選擇安排第三方機器人完成比賽。
此次參賽機器人的型號眾多,根據競賽規(guī)則,每支賽隊最多可安排3名參賽選手同時進入賽道。據賽事陣容,“城市之間科技隊”將安排眾擎PMOI、宇樹G1兩臺機器人參與比賽。公開資料顯示,該隊伍背后的公司是一家從事機器人應用場景落地的企業(yè),主要研究方向將機器人投入城市管理、商業(yè)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實際應用中。
據機器人競賽組副組長王國林介紹,各參賽隊伍采用的技術路線大致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控制器推動機器人前進;另一種則是采用UWB(定位技術),通過引導員在機器人行進路線前方給予信號,使選手完成自主通行。
從參賽機器人數據來看,來自優(yōu)必選科技的天工Ultra和逐日行者隊的逐日行者身高優(yōu)勢相對明顯,達1.8米。前者實測平均時速可達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km/h。在近日舉行的全長5公里排位賽中,天工Ultra以36分54秒的成績取得第一,被視作此次比賽的種子選手。
此外,比賽也中不乏一些“輕量級”選手,比如來自北京科技職業(yè)大學的“0306”小巨人身高僅75厘米,而高擎機電研制的Mini Hi身高為82厘米,體重僅17千克。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隊伍都對其參賽機器人進行了適賽化改造升級。比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為提高運動速度,在仿真環(huán)境中不斷訓練天工機器人,探索關節(jié)力矩和轉速的峰值邊界。
來自城市之間科技有限公司的參賽隊伍則針對機器人硬件方面進行改造,將宇樹G1機器人的靈巧手質地更換為復合型塑料從而減輕負重,在側面改裝為開放式電池倉,通過卡扣式設計實現電池快速換取。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比賽采用綜合計時的方式計算參賽隊伍的最終成績,把從起點出發(fā)的時間,即到達終點的時間,以及充電所消耗的時間加在一起,以綜合成績作為最終成績。按照賽事規(guī)則,如果比賽當中更換機器人,還會面臨罰時。
從獎項設置來看,比賽將依據賽隊名次高低,評定冠軍、亞軍、季軍,并安排完賽獎、最佳耐力獎、最佳人氣獎、最佳步態(tài)獎、最佳形態(tài)創(chuàng)新獎等專項獎。為提高獲獎概率,部分公司采取多支隊伍上場策略,比如松延動力就安排了專注運動速度的“旋風小子”和專注優(yōu)雅步態(tài)的“小頑童”兩支隊伍上場。
華鑫證券指出,從普通的路試拓展到如今馬拉松賽程的復雜挑戰(zhàn),人形機器人正實現從單體性能突破到適應復雜現實場景的重大跨越。在半程馬拉松賽程中,機器人需面對長時間的雙足行走或奔跑、復雜的路況以及可能出現的突發(fā)狀況等,要求機器人在傳感器的精準度、芯片的運算速度和算法的智能性等多方面具備極高水平。
該機構進一步表示,半馬距離較長,對機器人的續(xù)航、能耗管理、算法、運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重點關注核心零部件、輕量化、運控以及算法等投資方向。
